2025年6月10日,中国海军辽宁舰与山东舰组成的航母编队同时现身西太平洋,展开了一次引人注目的远海训练。这是两艘国产航母首次联袂出现在西太海域进行联合演练,标志着中国航母战斗力体系化建设迈出重要一步。此次训练不仅检验了海军在远海防卫中的实际作战能力,也凸显了联合作战体系的不断成熟。
远海练兵场:走得越远,打得越狠
军事评论员魏东旭在接受采访时指出,航母编队的作战能力,离不开远海实战化训练的支撑。航母作为现代海军的核心平台,只有在更为复杂、多变的环境中持续接受锤炼,才能真正发挥其战略威慑和作战打击效能。辽宁舰与山东舰虽已服役多年,但每一次出航都是对其作战系统和舰载人员的再次磨合与提升。此次双航母编队同时出现在西太平洋,代表的是对海军舰载体系、指挥控制链条、远洋后勤保障及舰载机协同作战能力的全方位检验。
在当前日益复杂的海洋安全形势下,西太平洋成为重要的战略演训空间。广阔的海域不仅适合展开对抗性强的演练,也利于多军兵种协同作战体系的进一步完善。从实战角度而言,航母编队要能打、能守,还必须要有快速响应和持续作战的能力。舰载机群在对空、对海、对岸的作战中扮演着决定性角色,与护航舰艇共同构成一体化作战网络,使航母编队具备“防得住、打得准、打得狠、打得赢”的综合能力。
夜航与复杂海况下训练:锤炼全天候作战能力
值得注意的是,此次训练并非普通的演练,而是在连续多日复杂海况下展开的系统性实战演练。舰载机部队不仅完成了昼间的起降任务,还多次在夜间实施起降作业,这是对海军航母部队作战能力的一次全方位挑战。
魏东旭特别提到,在远海执行任务的关键在于“全天候”,即航母战斗群要在无论昼夜、晴雨、海况平稳或恶劣的情况下,始终保持高度戒备与作战准备状态。这意味着舰载机必须随时待命,雷达、预警系统、作战指挥中心需时刻处于运转状态,以便在第一时间锁定目标并做出决策。夜间起降的训练,不仅需要飞行员具备极高的技术水平和心理素质,还对航母的指挥调度、甲板调度、安全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。
在整个航母体系的运行中,舰载机的角色不再只是单一的打击力量,而是执行防空警戒、海上巡逻、电子侦察等多重任务的重要节点。只有实现昼夜兼顾、全天候作战,才能真正称得上是成熟的航母战斗群。
联合作战体系的深化融合
此次辽宁舰与山东舰的联合出海,并非两艘航母各自为战,而是更强调“协同作战”的体系整合。从舰载机的编队协同,到护卫舰、补给舰与航母之间的战术配合,都在不断验证中国海军向现代化、体系化作战方向转型的成果。
此外,这种双航母训练还极大丰富了战术演练的维度,例如一艘航母负责实施攻击作战,另一艘则承担防空掩护或反潜任务,从而实现作战任务的功能分工与互补配合。在战时环境下,这种作战模式更有利于应对多方向、多域威胁。
更重要的是,在联合行动中,通信、导航、情报共享、指挥调度等诸多领域都需要实现标准化、智能化的整合。此次演练正是对这一整套机制的全链条检验,是向着“体系制胜”的目标扎实推进。
对周边战略格局的影响不容忽视
西太平洋不仅是重要的航运通道,也是多个大国军事力量频繁活动的热点地区。中国双航母编队此次赴西太演训,显然不仅是一次军事层面的常规训练,更是一次战略层面的力量展示。这种训练可以起到双重作用:一方面增强我海军自身在远海的威慑力和战备水平,另一方面也向周边国家和域外干涉势力传达清晰信号——中国海军有能力、有意愿在自身海洋权益范围之外,维护地区安全稳定。
此外,双航母训练也是对未来多航母协同作战模式的前期探索,为后续福建舰等更先进航母编入战斗序列打下实践基础。
此次辽宁舰与山东舰联袂开展的西太平洋远海训练,不仅是一次航母平台自身能力的全面检验,更是对中国海军“走向深蓝”战略构想的深度实践。从战术演练到战略威慑,从白天作战到夜间起降,从个体训练到体系协同,这一系列演练背后,反映的是中国海军加速向现代化、体系化转型的坚定步伐。
未来,随着更多先进航母、战机、导弹、电子战系统的入列,中国航母编队在远海大洋中所扮演的角色将更加关键,也更加令人期待。
股票网炒股配资开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